這本書並不是我平常會讀的書,只是恰巧從朋友口中聽到這本小說拍成的電影,又恰巧在圖書館亂晃的時候看見了這本書,而且這本小說每章極短,篇幅不大(約200頁),反正一下就看完啦!結果這本小書我還是拖了六天。
要數這本書的缺點,在aNobii基本上都已經出現了,就是結構太破碎,中文翻譯不夠好,出場人物有點多加上名字很拗口,讓人分不清楚誰是誰。也有一點可惜是我不是樂迷,裡面提到的樂團和音樂我一竅不通,可能一些要傳達的意思和氣氛埋藏在音樂裡頭,所以我相信電影若能處理好現實與幻想,相信比小說更容易明白。
簡單而言,主角Patrick,是個生理男性,同/雙性戀?(我對這方面不熟悉@@),愛好香水和美麗的衣裝,在他人眼中看為奇異。這本書主要用主角的文章來呈現心思,沒有標數字的則是當下的情境。既是主角的文章,就代表其中有幻想和渴望。從Patrick離開泰爾林村,一路到倫敦,與不同男性女性交往的經歷,不也是一種尋找愛的過程嗎!只不過因為他的獨特,無法平平淡淡地過日子。故事到最後一兩篇記事,回溯到一開始所述的他的現況,在倫敦居住,不當應召女郎了,生活還是要過,期望著一個安穩的家。泰倫斯醫生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普通的醫生,主角寫出醫生愛他,寫出他的期待和對家的渴望。讀Patrick的記事(有標數字的那些)倒真的要小心,因為很多東西都像是在冥王星上吃早餐一樣是腦補劇情。
比較可惜的是我看不太懂共和軍的情節,也就是歐文被謀殺的原因,或是酒吧被炸的原因。我想,不懂這個背景也許對故事會有影響,如果有再出新版(拜託譯好一點的中文版吧),應該要放個導讀啊!
至於巧莉,我能說她真的是主角的朋友,是心靈層面的朋友。有多少人能夠這樣,不因為外表或行為,願意敞開心呢。
其實讀到最後四分之一時候,開始覺得這本書的故事開始通明起來,只怕讀者在前半就直接放棄了。Anyway,雖然這本書也許要讀第二遍才會把人物關係經歷弄得更清楚,但短期內還不想要做這件事。雖然我相信電影版應該能比小說表達得更清析,但目前還提不起勁。Patrick Kitten Braden,目前我是不會忘記你啦!希望你能快樂地活下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