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夜睡不著,半夜起來寫了一些作業後,繼續讀《白鯨記》,主角以實瑪利和魁魁格上了裴廓號,還沒有看到一條鯨魚,講的都是水手在海上的生活,還有為Moby Dick的鋪陳。誰知道,一往第三章翻去,我卻不知所措,差點想直接放棄不看了。繼《少年小樹之歌》後,又再一次感受到我們這一代,真的與大自然脫節了。
《白鯨記》的作者年輕時確實上過捕鯨船,那些捕鯨的方法、水手們對捕獲後鯨屍的處理,相信並無誇大之處,那些描寫也不是靠想像就能知道的。小說未讀完(實在沒辦法一口氣讀完,我喜歡鯨魚…T_T),我又開始Google一下書中提到的各種捕鯨生產的商品,才開始明白當時人捕鯨的價值和意義。
19世紀,塑膠和電力都未普及的年代,鯨魚有極大的工業利用價值,脂肪(鯨油whale oil)作燃料或工業用油、骨作工藝品(包括亞哈船長的假腳!)、肉可作食物(一些民族有吃鯨肉的文化),而抹香鯨的鯨腦油(Spermaceti)更是當時最名貴的油(白鯨記裡面說的)。當然,現在這一切都有了替代品,國際捕鯨委員會於1986年亦通過了一項禁止商業捕鯨的協議。我們這些八十後,就天真地以為鯨魚就是海洋公園裡表演的那些可愛巨大的動物。
捕鯨的歷史非常長久,塑膠與電力也不過是近兩百年的事而已。人們在過去,都從大自然中獲取所需,在當時有限的科技,捕到的數量不會超出人類需求,而這些大塊頭海獸也絕不是好欺負的傢伙。日本在二戰後物質缺乏,只要捕到一條鯨就能使千人萬人暫得温飽(甚至海賊王也出現過捕鯨的情節…),我想,這在當時絕對沒有人會責備的。末日列車不也提過,在最饑餓的時候,人們互吃孩子,互吃四肢嗎…很可惜這不止是電影的情節。這種背景下,付出代價來捕鯨,又何罪之有呢?
多查了一些資料,倒覺得覺得末日列車上Kronol如果是龍涎香(Ambergris,鯨魚肚子裡的結石,有香味,易燃)的話,其實也挺有意思的。
《白鯨記》第四章,又是完全不同的感覺。鯨魚、捕鯨者、鯨魚與捕鯨者各自的社會關係,都描述得很精彩。

裴廓號遇上龐大鯨群的時候,魁魁格與斯塔布的小艇承著標槍標到的鯨的力量,一路闖入鯨群的中央,看見弱小而安逸的母鯨和幼鯨。捕鯨者與懵懂幼鯨接觸,並在這種安逸祥和的氣氛中,洗去一切殺戮的氣息。我原本還擔心,捕鯨者會不會就去逮一條母鯨,結果沒有,大家就呆呆地看著,融化了。讀者這個時候與捕鯨者心情很一致,不忍去攪擾當中的寧靜。孕母與幼雛是最人類天性中最不忍傷害的,之前也看過類似的網路文章,可愛的模樣,激發他人保護的欲望,增加幼體的存活率。
捕鯨者從巨大鯨群中離開,只在幾隻傷鯨身上留下記號。水手們在裴廓號上對有主鯨與無主鯨的討論很有意思,亦有對世界的反思與諷刺意味。有主與無主,就是將鯨魚打傷或殺死的Credit誰屬的問題。斯塔布說了法官的判抉,鯨魚屬於最終持有者;但水手們都覺得,將鯨砍傷的也應得到一半的獲利。序言中提到,《白鯨記》最初出版時並不引起注意,原因可能是這本小說與當時美國清教徒思想相背,諷刺他們是搶奪的殖民者,是強權強勢的後來者,為了私利而將原居者趕走。我想,後面應該還會讀到類似的話語和驚喜。
後來,裴廓號遇到的法國船致號也十分有張力。船後拖著2條臭氣薰天的鯨屍,水手們非常受不了,但第一次出海的船長持不肯放。英國人大副邀請斯塔布上船幫忙勸告長,斯塔布胡扯一通,任由大副說他自己想說的話,最後大家都愉快地散去,裴德號則在瘦小的鯨屍中找到了龍涎香(Ambergris)。這個段落寫得很聰明,斯塔布先用鯨油來試探英國大副,發現他壓根兒不知道龍涎香的事。而法國船長很可能是知道的,因為他出船前原本是造香水的,龍涎香是重要材料,而且他出海很可能就是為了要得到龍涎香。最後英國大副編造了死鯨會使人染病而死的謊言,讓船長決意要放棄鯨屍。我只能說,這條船真是沒好下場啊,為了龍涎香下海的船長,沒招到懂得龍涎香的水手。
《白鯨記》中描述的採龍涎香過程,似乎與現代記載有些出入,小說中說是在胃裡,在鯨屍臭氣中發出異的香氣;但目前所見資料是在腸內,乾燥後才會發出香味。不追究作者在海上的日子有沒有實際遇過這個情節,但我相信這些事必然會在海上一傳十、十傳百,相遇的捕鯨船必定會分享這個好消息才是。
報告完的星期二,獎勵自己的方式是讀完最後三章《白鯨記》和半本《哈利波特3:阿茲卡班的逃犯》。
最後三章,焦點倒落在越來越氣憤的亞哈船長身上,木匠鐵匠都有一股哲學味,但一開始的主角以實馬利和魁魁格倒是隱沒在人群當中,總感覺有一點不連戲。所以最後以實馬利一人生還時,我倒在想為什麼是他呢?只因為他是一個孤兒嗎?是裴德號上唯一一個 在岸上沒有牽累的人。
看畢後回想情節,其實我覺得最後追捕Moby Dick的情節,幾近毀了這部小說,也毀了讀者對大海和捕鯨的浪漫想像。那很險惡,跟人心一樣險惡。為何亞哈船長畢生航海,卻要在五十歲時娶妻,留下自己的愧疚和掛牽呢?為什麼一人的復仇,會有多人嚮應、多人願意一起犧牲呢?(還要在捕鯨標槍上留血!還要為死亡領航!)那些不祥的預兆,還人越看越心寒,更加覺得亞哈船長真是瘋了。但是,一船資深的航海人,又怎會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事情呢…概念不就像機師要自殺那種嘛?(馬航的消息也夠久了…會等得到嗎?)
Moby Dick本身也是很妙的鯨魚。亞哈船長與Moby Dick其實有不少相似之處。除了它的顏色、它的巨大外,還有它的個性,不怕死,即使身上插滿了標槍頭,還是在誘導船來追捕自己。亞哈斷了腿,還是要去追白鯨。亞哈和白鯨,都已經被妖魔化了。這樣的跨物種惡鬥,吃力不討好啊。
白鯨記篇幅短,不夠連戲,太多預言,太多哲學和暗示,感覺上不夠「文學性」。也許有些意涵是十九世紀歐美的人一看就能意會的,總覺得馬來人的設定很奇妙,魁魁格也是。讀不明白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